Site hosted by Angelfire.com: Build your free website today!

3. 明清的科舉制度 


 明清兩代的科舉制度大致相同。清代的士人,必須先應考童試,參
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童,錄取入學後稱秀才。
正式科舉分三級:

< 鄉試 >

 三年一大比,考三場。取中正榜的稱舉人,取中副榜的稱副貢生。鄉試第一名者身稱為解元。

< 會試 >

 會試是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覆試。

< 殿試 >

 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甲俗稱榜眼,第三甲俗稱探花。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童試、鄉試、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八股文又稱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等,是一種嚴守格式的文體。

 每篇由八個部份組成:
一.    破題        用兩句話點破題目的要義;
二.    承題        承接破題的意義而闡明之;
三.    起講        議論的開始;
四.    入手        起講後入手之處;
五.至八. 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正式議論,以中股為全篇重心;在這四股文中,每股都
有兩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稱八股文。

 試帖詩是一種專門用考試的詩體,以古詩文句為題,限制亦很嚴格。 


1. 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  2. 宋元科舉制度的改革 本頁 4.各朝科舉比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