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hosted by Angelfire.com: Build your free website today!

日本茶道


中國茶葉約在唐代時﹐便隨著佛教的傳播進入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因而最先將茶葉引入日本的﹐也是日本的僧人。公元1168年﹐日本國榮西禪師歷盡艱險至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刻苦進行“茶學”研究﹐也由此對中國茶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榮西回國時﹐將大量中國茶種與佛經帶回至日本﹐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禮儀﹐並將中國茶籽遍植贈飲。其時他曾用茶葉治好了當時鐮倉幕府的將軍源實朝的糖尿病﹐又撰寫了《吃茶養生記》﹐以宣傳飲茶之神效﹐書中稱茶為“上天之恩賜”﹐是“養生之仙藥﹐延年之妙術”。榮西因而歷來被尊為日本國的“茶祖”。


隨著唐宋時期中國的茶葉與飲茶藝術、飲茶風尚引入日本的佛教寺院後﹐又逐漸普及到廣大民間﹐使吃茶的習俗進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並日益興盛。


15
世紀時﹐日本著名禪師一休的高足村田珠光首創了“四鋪半草庵茶”﹐而被稱為日本“和美茶”(即佗茶)之祖。所謂“佗”﹐是其茶道的專用術語﹐意為追求美好的理想境界。珠光認為茶道的根本在於清心﹐清心是“禪道”的中心。他將茶道從單純的“享受”轉化為欲”﹐體現了修身養性的禪道核心。

 

其後﹐日本茶道經武野紹鷗的進一步推進而達到“茶中有禪”、“茶禪一體”之意境。而紹鷗的高足、享有茶道天才之稱的千利休﹐又于16世紀時將以禪道為中心的“和美茶”發展而成貫徹“平等互惠”的利休茶道﹐成為平民化的新茶道﹐在此基礎上歸結出以“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宗旨(“和”以行之﹔“敬”以為質﹔“清”以居之﹔“寂”以養志)﹐至此﹐日本茶道初步形成。


日本茶道的精神實質﹐追求人與人的平等相愛和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而在生活上恪守清寂、安雅﹐講究禮儀﹐被日本人民視為修身養性、學習禮儀、進行人際交往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日本茶道發揚並深化了唐宋時“茶宴”、“斗茶”之文化涵養精神﹐形成了具濃郁民族特色和風格的民族文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顯示了有中國傳統美德的深層內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響。


日本茶道強調通過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強調賓主間有一種高尚精神、典雅儀態和雙方間的融洽關係。


日本茶道的禮法分為三種﹔炭禮法、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


炭禮法﹕炭禮法即為燒沏茶水的地爐或者茶爐準備炭的程序。無論是初座還是後座都分別設有初炭禮法和後炭禮法。它包括準備燒炭工具、打掃地爐、調整火候、除炭灰、添炭、占香等。


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是主人制茶、客人品茶的一整套的程序章法。一般情況下﹐主人先將少許呈粉末狀的末茶放入瓷碗中後加點水﹐用特制的竹筅把茶末攪成糊狀﹐再加水至碗的四分之三即可。


喝時用右手拿起茶碗﹐放至左手掌上﹐再把茶碗從對面向身前轉﹐經細品、慢啜後奉還主人。


客人飲茶可分為“輪飲”和“單飲”。即客人輪流品一碗茶﹐或單獨飲一碗茶。茶道禮法不僅是飲茶﹐主要還在於欣賞以茶碗為主的茶道用具、茶室的裝飾、茶室前的茶園環境及主客間的心靈交流。茶會若按其舉行季節時分可分為曉、朝茶、正午、飯後、夜咄、跡見、不時等合稱為「茶事七式」。

(一)茶道的本義---「和敬清寂」

「和」是指人與大自然的調和。

「敬」是指由主客之間互相尊敬開始以至對任何事物都抱有謙敬之心。

「清」是指心無雜念,要令自己心意純樸清靜,無人世俗念,達至襌的意境。

「寂」更是由上述意境達至與大自然融合為一,無始無終的那種安祥寧靜的感覺。

 

 

(二)茶道具

1裝飾用具:包括插花用的「花入」,字畫掛軸等「掛物」

2點茶用具:冬天的茶會或是正式的茶會,是用炭爐煮水的,而夏天及現代都市的許多茶會則是用電爐,因此連帶其他沏茶的用具也配合茶會的程序,類別和季節而略有不同。而盛茶的茶碗按類型可分為唐物,和物、島物,荷蘭,也按季節分冬物和夏物。冬物的茶碗碗身較高較厚、顏色也較深,夏物則碗身較和薄、顏色以淺色為主。

3會席用具:正式茶會在進行時會享用一些精緻的懷石料理,所應用的食器稱為會席工具,但現在一般有茶會都比較簡單,省略了會席這一環。

4水屋用具:水屋是茶會的預備室和放置輔助用品的地方。

5待合用具:是指式茶事舉行時,客人在露地等候時用的草屐,露地笠,腰持圓座與及茶室內的座布團等。

沏茶奉客的禮儀程序,稱之為「點前」,亦是茶會的中心所在。一個茶會要一整天的時間,再加上前禮後禮,茶室內掛軸,插花,懷石料理(左圖)的選擇,茶道具等一切都要配合季節和茶會的目的,所花費時間精神更為可觀。目前一般的茶會較重視領略其精神,體會點前的簡潔而合理的動作,故此現代的茶會或作茶道示範時多數只是進行「薄茶」這一部份罷了。濃茶本來最能顯示點前的莊重與個性,而薄茶只是輔助性質。

 

(三)泡茶澧儀

1.待客人依次入座後,亭主先後分三次將水指,茶碗、茶筅、茶杓、柄杓、蓋置等用具從準備室拿出來放於點前席前。

2.向客人作禮後,按一定的方式摺疊袱紗,象徵式抹拭茶器及茶杓,以示淨化。

3.左手持柄杓、右手打開釜蓋,杓熱水注於碗內,將茶筅放入攪動、象徵式清洗茶筅及將茶碗弄暖,隨後將廢水倒去,用茶巾拭乾茶碗,向客人作禮示意開始沏茶。此時助手向客人奉上茶果子。

4.用茶杓從棗內取出抹茶(一杓半)再注入熱水。(柄杓最水後,只注入三份二,餘下三乒一放回釜內。)

 

5.用茶筅將抹茶與熱水攪拌混和然後奉客;奉客時要將茶碗正面向著客人。

6.客人品茶後,將茶碗歸還,亭主最回茶碗後再注入沸水清洗,再為次客沏茶。

7.待客客人依次用茶完畢後,按序清洗茶碗抹乾,再摺疊袱紗抹拭茶杓皈棗,然後從建水杓將冷水添加於釜內,再將茶具放回原位,茶會到此告一段落。

8.亭主攜用具退下,最後向眾客作禮離開。但亦有茶會在收拾用具退出之前,會讓客人鑑賞茶杓和棗,鑑賞完畢後才收拾用具。

 

注目: 人要帶備摺扇,懷紙,袱紗等。但為免影響茶香,不宜攜帶香囊或香水。客人通常分主客和次客,入茶室後亦按主次入席,主客亦稱為正客坐於最接近主人家之席。客人進入茶室時通常先要鑑賞茶室內的掛軸字畫及茶室插花。客人隨之按主次入席。當亭主開始沏茶時,客人最出懷紙,順序各最食一件茶果子。當亭主奉茶時亦先奉正客,客人取茶後,以左手托碗底,右手扶碗邊通常要將茶碗轉動兩次,將茶碗的正面花紋轉回向著亭主以示禮貌。普通以三口半喝完碗內的茶,並抹拭一下喝茶的碗口,鑑賞一下茶碗後交還茶碗。用茶完畢後,亦由正客向主人提出鑑賞茶道具。主人攜用具退場後,客人才順序離開,茶會才告正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