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hosted by Angelfire.com: Build your free website today!
民族自我中心偏見的地理空間 ~~~莊萬壽
http://netcity5.web.hinet.net/UserData/84223308/ti020.htm

 

「中國」是含有相對關係的複詞。『中』是用來與『外』相對的,所以「中國」是指文明的中央地區,是民族自我中心偏見所形成的文化空間,目的是要與非文明的外圍地區相對。三千年來「中國」的諸義都是這個概念引申,在上古時代,「中國」一詞約兼有下列三義:

(一)中央政權所在地:「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成王時(前十一世紀)銅器的銘文,成王營造成周(洛邑),轉述武王克商之後,祭告天的話:「於其宅茲中或(國),自之ㄨ民。」是說武王有意在中央地區建城邑,然後由這裡來統治四方人民。『國』甲、金文都做『或』,從戈從口(城垣)。是用武力守衛的城邑,「中國」則是都城、京都的意思。引申為中央政權所在地或地區。《詩˙民勞》:「會此中國,以綏四方。」意思就是居中央,要來統治四方。

(二)黃河中下游(中原)各國:周人屬華夏族,在打敗東夷族的商人後,分封其血親功臣在黃河中下游流域,建立許多諸侯國,自稱中國或諸夏。當時中國包括晉、衛、齊、魯、鄭等國,自認在世界的中央;東、南的吳、越、楚等百越、蠻夷及西北戎狄皆不是中國。

(三)華夏族與蠻夷戎狄族之對稱:古代典籍如《春秋三傳》、《國語》、《國策》、《史記》等每每舉「中國」以與四方異民族對稱,最多的是「夷狄」、「四夷」、「蠻夷」、「戎狄」。《國語楚語上》:「蠻夷戎狄其不賓也久矣,中國所不能用也。」中國是有文化道德的地區,而卑視夷狄。《戰國策趙策二》:「中國者聰明睿智之所居也,仁義之所施也,…蠻夷之所義行也。」《說文解字》:「夏,中國之人。」

『中國』是沒有主權性的地理泛稱

秦漢以後,「中國」之義除部分文獻保留了與夷狄相對稱的種族文化優越意識外,主要多指中原地區並又產生「中土」、「中原」諸詞。

因此,三國時曹魏為中國,東吳、蜀漢皆非中國。《晉書˙宣帝紀》:「(孟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後鮮卑族入主中原,建立北魏,亦自稱「中國」;而華夏衣冠南渡,南朝君臣一樣稱北方中原為「中國」。《宋書索虜傳》:「宋文帝詔:『中國多故,湮沒非所』」《世說新語˙言語》:「江左地促,不如中國。」

唐、宋人依然稱中原為中國,視北朝為中國。史家,唐代的劉知幾說:「江左為禮樂之鄉,…其餘中國(北朝)則不然。」宋代的劉恕說:「晉元東渡,南北分疆,魏、周據中國。」

金、元以阿爾泰語系的通古斯族、蒙古族進佔中原,亦以「中國」自居,金的後人滿清又成為中國的主人,而不斷用武力向四方擴展版圖,因此也擴大了「中國」一詞的地理範圍,但只有世界文化中心的優越意識,而無明確的地理疆界,清王朝的國名始終叫大清,而不叫中國。

可見誰佔居中原,誰就擁有中國之名。清代王朝雖有對中國擴大解釋之現象,終是一籠統的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曾編印、點校許多古籍史書,對「中國」一詞是不加私名號,他根本不是一專有名詞。數千年來,東亞大陸的黃河流域的主要政權,從夏、商、周,到元、明、清的帝國專名都不是中國,而且中央政權自身認為擁有的地區也不稱為國,稱天下,最高的統治者也不是叫國君、國王,而是叫皇帝、天子,天下是包括中國與四方諸侯國,皇帝居中央,一統四夷。

由此可之,「中國」是不俱主權性的,所以歷史上根本沒有「一個中國」問題。野心家、統治者只有在打天下、保天下,追求「天命所歸」、「土無二王」的天子。大抵清初之前,中央政權與外國是天子與諸侯,主與僕的關係。中葉以後,在西方強權壓力下,才重新認識世界的秩序,不得已才願意自居為「國」,以「大清國」之名,與他國平等交往或簽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認為與「中國」劃等號,把原本非中國的土地與「四夷」的異族視為中國、中國人,則「中國」一詞是中央統治者不斷擴張,收編異族的政治圖騰。

沒有國名的國家

清末知識份子的覺醒,有國際知識的文人發現自己的國家沒國名,這是很有道理的。因明、清是統治王朝的符號,而古來中國一詞又非國名。黃尊憲說:「考地球各國,若英吉利、若法蘭西,皆有全國總名,獨中國無之。」(日本國志)他主張用「華夏」。梁啟超稱:「吾人所最慚愧者,莫如我國無國名之一事。」他認為「萬無得已」,只好用「中國」。(《飲冰室文集》卷六)劉師培稱:「中國無國號,…中國欲自強,非以大夏名國不可。」(穰書)因此或紛紛以支那、震旦(皆來自漢譯佛經)或其他名稱來指中國。1907年,日本早稻田大學「清國留學生部」存有一本畢業紀念題名錄,62人填自己國籍:寫「支那」18人,「清國」12人,「中國」或「中華」7人,不知如何寫的25人。此更足見19世紀以前的「中國」一詞並非國家(state)之名,而只是代表某一地理、文化、血緣之泛稱,所以有人主張取一個新國號。

「中華民國」之名,是1905年在東京同盟會所取的,該會綱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可見「中華」指華夏漢語族,不包括韃虜的滿族及其他異民族。這正是古漢語「中華」(六朝時才出現)的本義,十足大漢沙文主義,與多民族國家精神是不符合。

中華民國成立於1912年,是一個現代的國家,其所銜接的王朝國號叫大清,而非空泛的「中國」。中華民國簡稱民國,而不稱中國,在憲法上亦未說明又叫中國,所以法律上中華民國與中國毫無關係的,那麼國民黨所稱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的理論背景是什麼?如果當初成立的新國家不叫中華民國,而叫中國,或憲法改加簡稱為中國,則即使這樣依然與舊時的中國是互不相干涉的。三千年來的中國,是指一個地區,「國」,不是國家或政府,把中國是為英國、法國一樣是同字異義的混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公文書時時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的中國」,這個一樣是他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新國家與民國以前的中國是風馬牛不相及也。沒有釐清中國與現代國家關係,就會出現「全世界的中國人」、「新加坡的中國人」這種荒唐的話,究竟是全世界、新加坡擁有中華民國,或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呢?還是指漢語族血統的外國人、新加坡國人吧!

『中國』的現代意義

「一個中國」所依據的理論令人百思不解,國民黨現在又說「就是一個中華民國」。那麼是否要「反攻大陸」消滅中華人民共和國呢?如果指同一文化地區,那又何必特別強調『一個』,況且一文化地區本來就可以有許多國家,古代中原的中國不就曾有多國並立嗎?

無可置疑的,「中國」所指的地方主要是在東亞大陸的黃河、長江一帶,因此當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爭唯一的「中國」時,世界各國當然只承認大陸地方才是中國,而不待大陸之人眾地廣,因此中國之現代意義已不可避免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名。使用漢字的日本、韓國、新加坡亦皆用『中國』兩個漢字來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之,所有國際政要在電視上講的都是「台灣」,但字幕卻打出「中華民國」。人格的分裂症,以虛弱到不敢相信自己的耳目了。因此我們亦承認「一個中國」,就如同「一個台灣」一樣。

「中國」具有拒斥他人之義

China一般多以為是從秦朝的秦(Tsin)之音而來,這是可信的,因為在西漢之時,匈奴已稱漢人為「秦人」(《史記》、《漢書》、〈通鑑漢紀〉),後來在中亞、印度、歐洲各地輾轉成為Cina、Sina、Cin、Sin、Tsin、Thin、Chine等字音而來,十世紀蒙古族之一契丹興起,歐洲人又稱Cathay(國泰及由此而來),這幾個羅馬文字都用以指遠東大陸中央上的一個地方或人民,而不一定是指漢族,今日都譯為容易與「法國」、「德國」類化的「中國」是很不妥當的。

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歐洲中古時代不確知中國(China)、契丹(Cathay)是不是指一個國家。」(《中國科學文明》)大抵這些字,倒不如用意思比較接近的漢字「中原」或「華夏」。清末民初,也許因國力微薄,沒有思考這個問題,不知不覺的接受英文的China,而不知道相當的漢字是什麼,率爾用「中國」、「中華」加以翻譯。其實一千多年前印度傳入中原唐王朝的佛經中的Cina一音,中土僧侶(如唐代義淨)及面臨難以翻譯的窘境,最後用簡單又是最好的方法,就是音譯「支那」(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三)或「至那」(玄奘《大唐西域記》五、九)或「脂那」(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二)。在中亞、印度,Cina又加stan(土地)而成Chinistan或Tsinistan,漢譯作震旦、真丹、振旦、神丹等。

日本早期稱東亞大陸為唐土、漢土或王朝名,到德川幕府中葉乾脆依西洋的Cina發音,漢字則用「支那」(新井白石於1713年起)。清末知識份子受日本影響如孫文、章太炎、劉師培、嚴復為文,多自稱本國為支那或震旦,梁啟超有個筆名叫「支那少年」。同盟會成立,設有「支那暗殺團」,宋教仁出版《廿世紀之支那》,在上海等地還有以支那、震旦為名的學院。他們之所以要借用漢字諧音詞乃認為東亞的古國只有統治王朝之名而沒有如法蘭西、德意志之國名;而「中國」不是國名,因此許多人另創國號。1920年日本漢學家青木正兒組「支那學會」,出版支那學雜誌,寄給胡適,胡適回函稱:「祝支那學萬歲」。國府及共黨在抗日時期,皆厭惡「支那」之名,其實它們接受了China,就沒理由拒絕其祖先所譯之「支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國際上一度想用羅馬字拼音Zhong-guo來代China而未果。

中國(China)本來是用來排斥「四方蠻夷」的自我稱呼,不是好的名詞。從古以來的意思指中原華夏族所居住的地方,一如阿拉伯(Arab)一樣是地理與文化的特徵,毫無國家主權的意思。所以埃及、敘利亞、葉門、聯合酋長國(阿聯)都加上Arab作國名的修飾詞,也如伊朗、巴基斯坦以Islamic作國名的修飾詞。將來中國分裂,甚至獨立,國名「阿拉伯」化是一種選擇的方式,不必用邦聯的形式,要有一個共名。

至於近世西方、日本所認為的Cina,支那在哪裡呢?多只和族居住的地方,大約是明朝擁有的版圖,或清朝關內18省,然其中的雲、貴、桂等省原住民族眾多,猶有反抗;而西北、東北阿爾泰語系民族多為滿清武力征服的結果;西藏(「羌」、「吐蕃」)則自古以來,更是獨立的民族國家。

不論是過去的中華民國或今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們始終稱黃河中、下游為華北,長江下游為華東,湖北為華中,四川為華西,粵江為華南,則「中華」只指中國本部。台灣與西藏皆在中華之外,不屬華東或華西。

台灣包括有漢人、古漢文化,但其地不是中原的「中國」,尤其「中國」(China)今日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名……。

國家是人民的公意(general will)所組成的,人民有自由與生存的權利,為追求自由與生存,他們有權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國家形式與內容。以國家或民族作為統治者圖騰,正是人民痛苦的根源……。 


(摘錄自莊萬壽《中國論》一書:1996:玉山社)

返回政論文摘